长期以来,不少老一辈的投资人因为路径依赖,对白酒产业视为商业模式的皇冠明珠,赋予其“成瘾性强”、“文化护城河深”、“品牌粘性好”等光环。而我认为,白酒的逻辑,其实有很大的瑕疵。
看空白酒的人经常用八项规定的逻辑,在我看来这是浅层逻辑,还没看到白酒行业的深层次问题。如今白酒行业不仅仅是一个周期的结束,而是一场关于消费属性、成瘾机制与商业模式的全面清算。

首先,高端白酒作为消费品的根基极其薄弱,其本质并非悦己,而是“服从性测试”。
自古以来,高度烈酒从未占据中国酒文化的主流。中国传统的酒文化是以米酒、黄酒等低度酒为代表,讲究的是口感舒适与微醺的愉悦。高度白酒的兴起是近现代的产物,其真正的大爆发更是与中国近几十年的城镇化建设深度绑定。
在商务宴请的饭局中,高度白酒的辛辣、难受和“上头快”,恰恰构成了其核心的使用价值。它不是为了好喝,而是为了难喝——只有忍受这种生理上的痛苦,才能体现出对C位人物的服从或对合作的诚意。
可能还有人不服,说茅台就是好喝。
我再举个例子,酒桌上最长听见的话是,哥,这杯你随意,我干了!
大家动动脑子想想,这是好东西的分配逻辑么?桌上一块1公斤重的金砖,一个1克重的小金子,你说,哥,大的我拿走,小的给你?!
去吃个米其林餐厅,上来的大龙虾,你说领导,给你一筷子,剩下我包圆了?!
因此,白酒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“服从性测试”的社交工具,而非真正的消费品。
随着年轻一代进入职场,这种基于“权力距离”的社交文化正在被抛弃。而我们80后岁数大了,更加注重健康,能不喝就不喝了。
其次,高端白酒其跟“成瘾性”没啥关系
市场常将白酒与烟草类比,认为其具有极强的成瘾性护城河。然而,我们必须区分“生理成瘾”与“社交成瘾”。
真正的生理成瘾(酒精依赖)遵循的是极简的性价比逻辑:不论品牌,只求酒精摄入。我有这种酒鬼朋友,每天是必喝。有一次我去超市,说要不要给你带瓶酒,人家说就从便利店随手拿一瓶就行,红酒也行,白酒也行,洋酒也行,“是酒就行”。这才是真正的成瘾品逻辑——低价、高频、无品牌忠诚度。
烟更是这样,烟鬼对于烟的口味是极为忠诚的,往往是他们抽了10几年、20几年的牌子,而不是现在最贵的品牌。之前说过某位金融大佬,只抽555不抽中华,就是因为习惯了那种辣嗓子的击喉感,这才是上瘾品的感觉。
反观高端白酒,从未听说过有人只对“茅台”产生生理上瘾。高端白酒的所谓“瘾”,本质上是对“面子”的上瘾,是对“资产增值”的上瘾。这是一种极易戒断的“伪成瘾”。一旦其社交硬通货的属性打折,或者金融增值的预期消失,这种需求会瞬间蒸发。
第三,白酒是地产周期的衍生品,正面临反噬。
过去十年,白酒行业的繁荣是建立在地产周期之上的。这不仅因为建筑、基建带来的商务宴请需求,更因为房地产繁荣带来的巨大“财富效应”。当人们觉得手中房产不断升值时,数千元一瓶的白酒在心理账户中变得微不足道。如今,地产周期逆转,资产负债表缩水,高端白酒作为非必需的“情绪溢价”商品,首当其冲成为被砍掉的开支。
更致命的危机在于商业模式的反噬。数据显示,中国白酒的产销量早在2016年就已触及历史顶峰(约1358万千升),现在销量已经不足顶峰一半了。
酒企只能通过不断推高价格、塑造高端定位和品牌,掩盖了实际需求下降的事实。这种“量跌价升”的模式在财富扩张期尚能维持,但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,已经无法持续,曾经支撑品牌高溢价的逻辑变成了巨大的库存堰塞湖。
综上所述,长期持有白酒,尤其是期待高端白酒开启新一轮长牛周期,在逻辑上已难以自洽。当消费品的悦己属性缺失、成瘾品的生理基础不存在、且赖以生存的宏观财富效应消退时,白酒板块面临的不仅仅是估值的回调,而是整个价值体系的重构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