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交媒体流量变现是一种很好商业模式,有些公司的收入很依赖社媒的流量,或者创始人IP。
马斯克说,特斯拉从不花钱做广告。但不做广告,不广而告之,谁会来买你的产品呢?马斯克作为全球首富,是个超级网红,可以把天量的社媒流量转化为公司的收入。
小米和泡泡玛特在今年上半年都是社媒顶流,雷军被捧成了中国马斯克,labubu在二季度基本每天都霸榜热搜,两个公司在收入和利润上也都吃到了流量的红利。但社媒流量变现是一把双刃剑,小米和泡泡如今也同样被流量反噬了。如果一个公司的商业模式比较依赖社交媒体的热度或创始人IP,当这种热度发生反转,或者热度趋势下降,甚至自媒体的风向从正面变成负面时,一定要小心。
小米和泡泡对于社媒流量的依赖方式不太一样,小米是主动打造创始人IP,品牌和收入对社媒比较依赖;泡泡玛特则是因为国内外名人自发的带货labubu,使其社媒流量形成一个畸形的高点,之后热度逐渐下降到正常水平。
小米是中国互联网社群营销,粉丝经济的祖师爷,到了2023年,雷军又开始打造个人IP,逐步将“中国的马斯克”这个形象定格在雷军本人身上。2024年发布小米SU7的时候,雷军的声量在今年上半年达到顶峰,雷军的直播在线人数高达上百万,非常火爆。
这种流量优势让小米在电动汽车这个完全红海的市场中逆势胜出,成为了继比亚迪、理想两家公司之后第三个实现了盈利的新能源汽车公司。因为种种原因(具体参见251120发布的《小米怎么了》),小米在Yu7发布之后流量发生了变化,不仅热度下降,对小米产品质量、过度营销的负面内容也越来越多。
因为负面舆情涉及到小米的价值观,但公司自己总觉得是有人故意黑小米,不好好检讨自己的问题,只会给自媒体发律师函。但却对法院判小米败诉退还几百位小米车主定金的事情,连个道歉都没有。所以我觉得在小米彻底转变思路,从重营销回归到客户和产品之前,小米的品牌势能很难重新回到成长趋势,因此我们会避免参与这种公司的投资。
泡泡虽然也收到流量的反噬,但跟小米存在本质区别。泡泡玛特是零售和产品基金,对于互联网影响其实重视成都和运营能力都一般。但泡泡玛特意外地在社交媒体上火了,全世界一些顶流明星与泡泡玛特同框,帮泡泡玛特带货。正因如此,泡泡玛特的社媒流量在今年上半年,尤其是5到7月份,达到了顶峰。最夸张的时候,一天能有三条热搜,而且全是正面的。
虽然泡泡玛特并不是以社媒流量变现和互联网营销为核心战略,但确实享受到了社媒爆发带来的好处,而且这个流量极为庞大,以至于对25年三季度的收入是畸形的高。因此,在泡泡玛特三季报发布当天,我们之前发了一篇文章,叫《POP,在最灿烂的时候离开》,就是因为我们觉得25年三季报可能是未来几个季度收入的最高点。因为三季报承接了此前爆发的流量,但后面泡泡玛特的流量开始减弱,虽然没有太多负面,但也出现了一些差评,比如直播间事故、印错字等问题。而且就算有明星带labubu出街,也上不了热搜了,社媒热度明显冷下来了。
但这其实是正常的,对于其他消费品品牌来说,如今泡泡玛特已经是100分顶流的社媒热度了。只不过今年5-7月,泡泡玛特的社媒热度冲到了1000分,那本来就不能持续的。因此我们长期是看好泡泡玛特的,但26年社媒热度回归正常后,公司收入和业绩增速自然也要要回归正常。
泡泡玛特和小米不一样,它并没有主动把互联网营销作为核心战略,也不想依赖这个方式,只是正好遇到了流量红利,也享受到了好处。现在流量和热度下降,我们就要关注,当它回归到正常的社媒热度时,这部分用户的转化肯定会下降很多,但这才是它的正常的,可以持续的增长速度。
泡泡玛特必须全力衣服做好整合影响,事件营销、内容影响,通过其他营销手段补上这个今年5-7月社媒的峰值热度。但我观察公司在互联网营销方面投入的资源、精力和重视程度都比较低,这个小米真的是不一样。因此我们需要观察一段时间,看泡泡正常增长速度,加上正常社媒热度转化带来的销售,这两部分加在一起,能否抵消今年二季度的峰值。如果能抵消,明年可能还能保持增长;如果不能抵消,明年可能会同比下滑,那暂时股价就很难上去了。
